尹宗雯的作品《好巳花生》。 南京日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
□南京日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
朱彦
迎接蛇年,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里,乙巳蛇年生肖贺岁展正在举行。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“绒花制作技艺”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和他的学生带着4件蛇年主题的绒花作品,前来参展。绒花变“灵蛇”,可爱得让游客“移不开眼”。
“这件年宵插花作品采用绒花技艺制作而成,选用紫色的鸢尾做主花,寓意新年紫气东来、好运连连。”师从赵树宪的尹宗雯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蛇年作品“好巳花生”(好事发生),“你看这里,由金黄色小果子组成的曲线代表蛇形元素,盘踞在花朵之上向上攀爬,象征蜕变与再生,传达出浪漫和美好的感觉,生生不息。”
“我刚接触绒花的时候,很多人对此还不太了解。而现在,随着南京绒花的名声越来越大,赵树宪老师除了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工作室外,还在老门东附近开设了‘梧翊凰’绒花品牌工作室。”尹宗雯带着记者一边参观一边介绍,“这里展示了绒花的制作工序和制作工具,那里展示的是绒花作品,想体验的游客也可以通过预约,来学着制作一件简单的绒花制品。”
蛇年到,柜台前摆放最多是“巳巳如意”蛇年限定挂件。用小小绒条制成的“灵蛇”藏在透明的圆球中,红色的铃铛吉祥喜庆,可以把它挂在包上、手机上,还可以当车钥匙链。
绒花谐音“荣华”,寓有吉祥、祝福之意,古代很早就有簪绒花的风俗。唐朝,南京绒花曾是皇室贡品。明清时,绒花走出宫廷,在民间广泛使用,借以祈福,尤其是每逢“一事三节”(婚嫁喜事和春节、端午、中秋),人们普遍有用绒花作装饰的习俗。
“我第一次看到绒花,就被惊艳到了,真是太漂亮了。”8年前,“90后”姑娘尹宗雯在学校工作时,听了一堂赵树宪的课,从此就“陷入”绒花的世界。她辞职加入了赵树宪工作室,专职从事绒花制作。
“南京绒花的制作以蚕丝为原料,以特细的铜丝为蕊制成长绒条,再盘制成各式各样的纹饰图案。”尹宗雯说,一朵绒花,要经过熟绒、染色、制作铜丝、勾条、打尖、传花等十多道工艺的精心打磨,才能完成一件集设计的巧思、美感的和谐、手工的用心于一体的艺术品。
“这款《狐妖小红娘》九尾狐现在很受欢迎。”尹宗雯介绍,“还有这个《延禧攻略》同款绒花发饰很多人也喜欢。”
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近些年的几部热播剧中了解到绒花的魅力。赵树宪通过独到的眼光与大胆的创新设计,让南京绒花走向世界。从头饰、胸饰,再到装饰摆件、装饰画……他发掘了绒花各种新颖丰富的表现形式。在迪奥2024年春季男装秀和GXG品牌时装秀上,模特们都佩戴起了南京绒花制成的饰品,让独特的东方美学在时尚界也开出璀璨耀眼的花朵。